网站地图 关闭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情 > > 内容页

碧水绕青山美景出祁连:青海省推进祁连山黑河流域河源区生态修复

时间:2023-06-09 09:49:47 来源:人民日报

晨曦初露,密匝的青海云杉林雾霭弥漫,仿佛笼上了一层白纱。林中飞出的斑头雁、赤麻鸭结伴落在如茵的草地上。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黑河支流小八宝河岸现在的模样。若把时间拨回到6年前,你会见到另一幅景象:石棉矿滥采滥挖,山体破碎,矿渣堆积成山,河道淤塞……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河”,甘肃省张掖市鹰落峡以上的青海流域被称为河源区。2017年,祁连山青海片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同年,青海省政府批复了《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黑河流域河源区成为其重点打造的5个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示范区之一。


(相关资料图)

如今,矿山生态修复区植被盖度提高了25%,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了15%,流域河源区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成立项目工作组,从“各管一摊”到“一摊共管”

在担任祁连县山水林田湖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之前,任建华曾在县自然资源局、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工作。

“过去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各部门各管一摊,见山治山、见水治水,不仅效果不好,还导致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效益。”任建华告诉记者。为此,祁连县专门成立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抽调水利、财政、自然资源、林草、生态环境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综合统筹项目实施,副县长赵华年担任项目办主任。

从“各管一摊”到“一摊共管”,各部门拧成一股合力。应该如何避免“九龙治水”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

“我们按照生态修复、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等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组建了由15位院士和107位省内外相关专家组成的项目咨询专家库,大家围绕项目设计、方案优化、政策制度制定等充分讨论,确保方案科学合理能实施。”赵华年介绍。

方案形成后,却在审批环节遇到了障碍。“以小八宝河岸边的石棉矿山生态修复为例,项目方案中,既要削坡平整,又要覆土种草,不仅牵涉自然资源部门,还与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有关,我们曾计算过,如果走完全部审批流程,至少要两年。”任建华坦言。

针对这一情况,青海省创新政府审批流程,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的会审审批制度,缩短了审批时间。

另外,为了确保黑河流域河源区不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施工标准一致,项目采用了总承包模式,即由几家企业组成一家联合体,负责所有项目的实施。“有的企业擅长规划设计,有的擅长种草复绿,大家各尽所能,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的同时,还能保证标准一致。”任建华说。

“从管理到审批再到施工,各种力量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体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海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曹际强表示。

治理石棉矿山,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时至今日,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仁青卓玛仍记得石棉矿山治理之前的模样:4座30余米高的渣山矗立眼前,四处散落着深浅不一的采坑,最深的有8米多。

“起初计划把渣山挖走,采坑填上,但这里海拔近3000米,取土不便,环境恶劣,资金压力大,实施难度大。项目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宜草则草,宜水则水。”据仁青卓玛介绍,对自然恢复过程中因雨水蓄积等原因形成湖泊的采坑,采取引流、加固等措施,确保生态功能正常;对不易清理的渣山,则用削坡平整、覆土、种草复绿的办法。

“一般来说,坡度要修整到35度以下,覆土要达到40厘米以上,草种才不至于流失。”仁青卓玛告诉记者:“草种的选择很有讲究,施工团队选择了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毛等4种青海的乡土草种,它们各有优势:冷地早熟禾依靠根茎繁殖,固土效果好;青海中华羊毛返青快,能更早见效。”

经过一个夏天的紧张施工,431亩的渣山表面被均匀地播撒上了草种。第二年,望着一片绿油油的嫩芽破土而出,仁青卓玛激动万分。她和同事选择了最茂密的一片,俯下身子一棵一棵地计数。“每平方米5000株!”谈起过往,仁青卓玛仍很兴奋:“对部分斑秃地域进行补植后,就可以围栏封育管护了,目的是消除导致自然退化的人为因素,让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

据了解,祁连县目前有1800多名生态管护员,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的工资,均签订了任务责任书,他们要保证草场资源不再遭到破坏。工资中,80%是基础补助,20%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发放,激发了管护员的积极性。

“不仅仅是河岸的矿山,从河道到河岸、从河岸到山麓、从山麓到山顶,项目团队进行了全流域的系统修复,开展了河道疏浚、河道整治、道路绿化等项目。”祁连县山水林田湖项目管理办公室干事杨富存说:“在河道整治中,植树造林采取拟自然的手法,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种植树苗,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打造生态产业,探索生态修复与旅游新模式

随着黑河流域河源区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祁连县抓住机遇,探索“生态修复+生态旅游”模式,打造黑河流域生态功能提升与旅游协调发展示范区,着力建设祁连山生态文明高地。

来到祁连县拉洞台村村民马占存家的民宿,站在窗前远眺,白雪皑皑的牛心山顶,不远处是墨绿的青海云杉林,眼前铺满金黄的油菜花海,构成一幅绚丽的祁连山景图。

“2017年贷了100多万元,盖起了二层小楼,共有24间房,夏天经常爆满。”谈起生意,马占存面有喜色。

上世纪90年代,马占存曾在石棉矿打工,天没亮就要去矿上,把原石装上拖拉机,一车车运到加工厂。直到幽蓝的深空挂出繁星,才能回家休息。“一天赚300多元,但看着打小生活的地方变了样,心里不踏实。”他直言。

民宿开起来,卫生成了大问题。“原先没有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直排到河道。”马占存说。作为黑河流域河源区生态修复项目的重要任务之一,4个乡镇的污水处理站建成,县污水处理站也进行了提质升级。

2019年,祁连县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马占存家的民宿被评为青海省三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

2017年,牧民才华力联合12名牧民成立了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协会,如今成员已增加到400余人。只要有时间,他们便凑到一起,每次步行近30公里,沿着黑河捡拾垃圾、修复网围栏等。“这是我们的家园,要用心呵护。”才华力有感而发。

据了解,作为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重点打造的5个试点示范区之一,黑河流域河源区946.3公顷的矿山废弃地得到修复治理,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满目苍翠的美景已然重现。

(文:何勇、刘雨瑞,原标题:青海省推进祁连山黑河流域河源区生态修复——碧水绕青山美景出祁连)

x 广告
聚焦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