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王馨梅
在距离世界读书日不远的一个普通下午,记者来到西安大兴善寺西街,看到一位旧书摊摊主正在细致地打理着旧书。在街道两侧的人行道上,这样的旧书摊一共有二十多个,它们配有墨绿色的桌布和遮阳伞,与大兴善寺红色的院墙相映成趣。关于旧书摊摊主与旧书的故事,或许从这里讲起来最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兴善寺院墙外的旧书市(央广网发 陈奇菲 摄)
以书为媒 搭建沟通的桥梁
摊主张鸿兵之前曾在西安开了一家书店,后来因为修地铁,书店被拆,徒留一屋子书。他决意带着这些书,来大兴善寺旧书市另谋出路。
“买书的人形形色色,如果他们不说话,很难判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书。”张先生告诉记者,之前有一个退休的工厂工人,买书只挑军事类书籍;还有衣着朴素,佝偻着背的老教授,每次与老伴一同前来淘文史类书籍。“书对我来说相当于一个媒介,通过书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张鸿兵说。
在与摊主聊天的过程中,一个青年人来到摊位前,询问张鸿兵有无缓解焦虑的书籍。“你年纪轻轻的,有啥好焦虑的?如果觉得焦虑,来这儿跟我摆两天摊就不焦虑了。”张鸿兵笑着说道。青年坦言道,自己有焦虑症。听及此,张鸿兵马上正色起来,劝慰青年放宽心,多散心,并决定送给青年一本书。尽管青年执意要给钱,但张鸿兵坚决不收。“说实话,今天和你聊了一会儿天,感觉心情开阔了许多。”青年对张鸿兵说。
“我感觉在这里卖书真的很幸福,可以看到很多故事,听到很多故事。当了解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当把书卖给真正需要它们的人的时候,我就觉得疲惫感也没了。有时候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张鸿兵说。
形成“循环” 促成读者与旧书之间的双向奔赴
在张鸿兵摊位左侧,是冯居梅的摊位,与张鸿兵初来乍到不同,冯居梅早在2019年就来到这里。
“去年因为疫情,停业了小半年,现在人多起来了,生意比当时好做一些。”冯居梅告诉记者,她每天早晨10点多来到这里,晚上6点多收摊,中午随便吃点儿又回到摊子上。“跟农民一样嘛,下雨的时候休息两天,不下雨了就成天干活。”农民埋头耕地侍弄粮食,旧书摊的摊主则守在这里,看顾“精神食粮”。
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摊位前,拿起一本《天气之子》道:“老板,这本书多少钱?”“这本20。”女孩二话没说,从兜里掏出20元现金,递给了冯居梅。“有时候学生来买书,跟我说‘我们是学生,阿姨给我们便宜点吧’,我就说‘行行行’。”冯居梅笑着说道。
书摊一角(央广网发 王馨梅 摄)
冯居梅这里的书,大多都是曾被“抛弃”:有的是单位倒闭,单位图书馆的书没法处理,冯居梅就把这些书收回来;有的是家里老人去世了,子女将老人的书卖掉。“这都是多好的书啊,就这样把它们扔了太可惜,我把它们收回来,需要它们的人再把它们领回去,书在这里可以形成一个‘循环’。”
在这个“循环”里,有人大老远从陕北跑来这里配书,也有人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买到想买的书,结果在这旧书摊里碰上了。每逢这种时候冯居梅心里都特别高兴,不仅是因为又做成了一单生意,也是因为又完成了一个“循环”。书和读者的双向奔赴,带给她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记录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书
靠近大兴善寺院墙一侧的旧书摊内,有位自称“中国的姆巴佩”的摊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问及为何会这样取名,摊主笑着说因为姆巴佩迅速、敏捷,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样。
“姆巴佩”的摊位(央广网发 陈奇菲 摄)
“姆巴佩”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喜欢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写写随笔,分享自己在卖书和收书时候的故事。目前他有2000多个粉丝,平均每篇都有1万左右的阅读量,最高时阅读量能达到6万多。“平时收书卖书很忙,没时间写这些,我都是趁着坐公交的时候写,每一篇基本上都要写一个多小时,写完还要润色、检查有无错字。”“姆巴佩”对他的文章很是上心,几乎每条评论都会回复,很多来他这里买书卖书的人,都看过他写的文章。
往日的卖书收书记忆,在翻看随笔时便被激活。“姆巴佩”之前的书店开在户县祖庵镇(现西安市鄠邑区祖庵街道)。在开书店之前,“姆巴佩”大多在学校门口摆摊卖书,时值祖庵农忙会,他将家里所有的书整理装袋后去农忙会闯荡,没想到竟占得先机、生意红火,经过积累顺利开了一家旧书店。再后来,“姆巴佩”来到西安,至今在大兴善寺旧书市已待了近5个年头。
在过去,旧书摊的身份尴尬,常作为城市管理中所驱逐的对象。是将旧书摊看作城市曲谱中的妙笔,还是弹错的音符?对此,大兴善寺旧书市给出了答案。据了解,这里是西安市首个得到官方允许并统一规划管理的旧书摊市集,很多曾经东奔西跑、东躲西藏的摊主们,在这里拥有了一席之地。
因为这些书摊,兴善寺西街更生动了。人们在书摊前走走停停,随意拿起书本在手上翻阅,与摊主攀谈聊天,何尝不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阅读。就像一位前来买书的顾客说的那样:“看到这些书摊,有时候会忽然发现自己很久没有读书了,挑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趁周末看看,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