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关闭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情 > > 内容页

行走巴彦淖尔 品咂沙的故事

时间:2023-08-03 22:05:1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奔腾千里的黄河沿着贺兰山向北,受阴山山脉阻挡,在祖国正北方绕了一个壮美的“几”字形大弯,内蒙古巴彦淖尔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几字弯”顶端。

7月底的巴彦淖尔,片片绿意遮盖黄沙,湿地湖泊点缀其间。一路风景不同,却都在说着“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决心,显出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智慧。


(资料图)

科学治理化荒滩为绿洲

“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林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驱车前往国营新华林场,临河区委书记赵峻岭介绍,“保护好这里的生态,容不得丝毫马虎。”

新华林场1960年成立,建场之初,这里遍布沙滩、荒滩、碱滩、草滩。

为治沙害、护农田,林场从1978年开始,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等生态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并总结出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技术,形成了防风、固沙、锁边等一整套综合治沙好法子。

如今,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65%,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84种野生动物、36种植物、10余种鱼类和谐共生。

走进林场深处,一棵棵生长在高地上的杨树格外显眼。“这些高地其实是当年的洼地。”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解释道,过去这里沙丘有2—5米高,当时为了提高成活率,选择把树栽到离水源近的低洼地带,渐渐的树将沙子固定,种树的地方反而成了高地。

随处可见的野生苦豆子也是生态改善的最佳代言。“这是中药草,老农民一看有苦豆子,就知道沙地土质正在土壤化,可以种庄稼了。”杜文化说。

治沙造林,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应,更有看得见的真金白银。“防护林网保护了周边农田,使农作物稳产、高产,村民参与林木管护又可以获得额外收入。”杜文化说,林场正在规划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林下经济,建设育苗基地,既治沙又致富。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在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有个乌毛计人工湿地,湿地一头连着污水处理厂,一头连着乌梁素海。记者来到这里,只见1308亩水面上芦苇长势正旺,鸟儿在水天之间自由翱翔。

“水下还养着鱼呢。”鸿德污水处理厂厂长池恒说,污水经过13道工序处理后排出的中水,是乌毛计唯一的水源。

水经过乌毛计的净化后,达到地表水五类,最终汇入乌梁素海。

镜头转向乌梁素海。波光潋滟的湖面上,凤头鸊鷉、鸿雁等鸟类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振翅欲飞。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乌梁素海4个入水口均建有乌毛计这样的人工湿地。

乌梁素海是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形成的河迹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

水是湿地的灵魂,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乌梁素海水体污染不断加剧,2008年达到顶峰,暴发大面积黄藻,水质一度恶化为劣五类。

“以前也曾多次整治,但总是‘就水治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乔文光介绍,乌梁素海水质污染主要源自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以及植物和有机体腐烂形成的底泥等内源污染,综合治理是恢复生态的关键。

改变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开始实施,对乌梁素海流域1.63万平方公里范围实施全流域、系统化治理。

思路一变,措施跟上,效果迥然不同。目前,试点工程35个子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乌梁素海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水质总体达到五类,局部提高到四类,20多种鱼类、26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乌梁素海边立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标语,如今更显生动鲜活。

用发展的办法防沙治沙

从乌梁素海景区到磴口县,沿途高速公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林网将农田牢牢护住。20世纪50年代以来,磴口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900多倍,已超37%。

多年与沙斗争,磴口县深知好生态是金饭碗,也逐渐在生态优先之下,走出发展新路。

正值炎夏,烈日当空。在磴口县4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基地,一排排光伏板尽情吸收着阳光,板下连片的草方格内,绿油油的草随风摆动。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是我国西部太阳能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我们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结合,采取‘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光伏+甘草’4种生态治理模式。”磴口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汪军介绍。

2023年以来,磴口县在“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共种植柠条3300亩、甘草1200亩、梭梭和四翅滨藜各500亩。电站内的防风固沙措施、电站外的防护林、光伏方阵共同构成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

光伏产业也在这里茁壮成长。12家企业在磴口县建成光伏并网规模77万千瓦,总投资51亿元,年发电量约15.6亿千瓦时。

汪军介绍,磴口县正着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光伏治沙基地,规划装机规模2400万千瓦。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固沙面积约80万亩,实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规模化绿色能源外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目标共赢。

在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用沙的故事仍在延续,更多变化值得期待。(文:刘倩玮)

x 广告
聚焦 更多>
最近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