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条步道,不仅到轨道站方便,还多了一个散步的好去处。设计真不错!”7月28日晚,市民陈月从轨道谢家湾站出站,走过站外步道,乘坐垂直电梯,仅用15分钟就到了位于鹅公岩小学附近的家中。
而过去,由于谢家湾轨道站和黄杨路片区的多个小区之间有50米的地形高差,居民们爬坡上坎,最快也要步行近30分钟才能到达轨道站。
【资料图】
近年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轨道“最后一公里”的换乘衔接问题,持续推进市级重点民生实事“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今年4月以来,该局结合主题教育,把“以学促干”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围绕提升轨道步行便捷性,加快推动解决市民出行不便等实际问题。
广泛调研吸纳群众意见
准时度高、运量大的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居民出行的主流方式。可怎么才能让轨道站到居民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衔接得更好,让大家出行更方便?
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要聆听群众的声音。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调研组及时总结前两年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项目实施经验,结合山地城市特色,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多种调研,进一步摸准群众具体实际,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切实提升民生实事群众参与度。
“谢家湾轨道站出站后太不方便,要爬坡上坎才能回到小区,希望增加步道。”“李家坪轨道站出站后要绕好大一段‘冤枉路’,能不能想办法优化一下?”
通过网络问卷调研,一条条群众心声汇集起来。同时,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的老年群体,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10多名社区规划师走进各个社区,以宣讲、走访的形式,线下收集意见。经过梳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找出群众意见最集中的站点,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走访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专家掌握了现场的一手情况,在后期提供优化建议时,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交通大数据为便捷性提升“出谋划策”
不过,仅有专家的现场调研还不够。在推动项目实施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注重运用交通大数据赋能提升轨道交通便捷性。
具体来说,基于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建立了一个轨道站换乘数字化评估优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构建了数字化的轨道、公交及步行网络,结合重庆城市立体空间,研究者可以进行多维度客观评估轨道换乘出行的可达性、便捷性,并开展模拟规划,找到最佳方案。
为解决谢家湾轨道站与黄沙溪居住片区步行换乘远、高差大、便捷性差的问题,该局调研组结合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评估和现场调研情况,提出了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优化建议。
据此,有关方面建成3条步行通道,全长1100米,设置了无障碍垂直电梯、电扶梯等设施,改善出行品质,有效改善4.4万居民轨道出行体验。
而针对李家坪轨道站周边小区步行换乘通道缺失、环境差的问题,调研组同样提出了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优化建议。有关方面据此建成4条步行通道,长度560米,克服高差78米,有效提升5.5万人的出行便捷性和舒适性。
今年任务完成后将惠及76.9万人
记者了解到,2020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编制了《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对中心城区60个轨道站提出优化方案。
2021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联合印发《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实施方案》,分三年实施60个轨道站的步行便捷性提升项目。2021年、2022年开工建设的45个站点中除光电园站因新建过街天桥项目工期较长暂未完工外,其余44个已全部完工投用,惠及约60万人。
截至目前,该局已联动相关部门、区政府,优化完善《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落实机制,2023年启动实施的15个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项目,已开工建设李家坪站、花卉园站、郑家院子站、学堂湾站等9个站点,剩余6个正按照方案设计加快推进中。
据测算,2023年民生实事任务完成后,预计轨道站800米范围内,步行10分钟可到达的范围占比由63.9%提升至68.2%,绕行地块面积占比由28.6%下降至24.8%,将直接惠及76.9万人更为便捷地步行前往轨道站,同时将以轨道站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医院、社区等,加强轨道站与公交站点及周边居住区的步行联系,构建起以人为本、彰显特色、传承文化、舒适便捷的高品质绿色出行体系。(申晓佳 李秋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