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大江大河滋养中华文明,“中华水塔”润泽华夏大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正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作为玛多县黄河乡生态保护管理站的负责人,加羊多杰带领879名生态管护员,通过“宣、巡、护”,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相关资料图)
缓解草畜矛盾 草原“减负”宣传进乡村
2016年,在看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即将启动的消息后,32岁的加羊多杰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教师队伍,自愿申请成为黄河乡的生态管护员。“国家对生态这么重视,我也想参与其中,把生态保护工作做好。”加羊多杰表示,这既是他作为果洛人对故土的情怀,也是他的使命所在。
黄河乡生存条件艰苦,平均海拔4500米,年均气温-4℃。由于当时设备落后,加羊多杰只能靠烧炭炉取暖。
要将生态保护落到实处,就要亲自去走、去看、去记录。加羊多杰将白玛纳村选为开展工作的第一站,为摸清生态情况,他每天早出晚归,渴了就喝点冰水,饿了就垫一点糌粑,等走遍了白玛纳村11万多公顷面积的草原、山地,人也累得脱了层皮。
加羊多杰正在查看野生动物踪迹(摄影:人民网高清扬)
黄河乡共7个村,900余户村民,多数以畜牧业为生。如何让牧民意识到“过度放牧”的危害是个难题。对此,加羊多杰决定“双管齐下”,在向村干部讲述生态保护内涵的同时,向老乡积极传达国家政策。“虽然畜养的牛羊数减少了,但政府联络的公司会以高价收购牛羊,牧民能够赚取稳定收入。”
多次登门的宣传讲解,让村干部逐渐了解了草畜平衡的重要性。在群众大会上,村书记号召村民控制放牧数量,并带头捐出自家200多头牛,取得了良好的动员效果。越来越多的牧民从草原的利用者变成了保护者。
探索科学管理 稳岗就业吃上“生态饭”
在试点建立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帮助村民在家门口脱贫、就业。
接到通知后,加羊多杰迅速展开工作,鼓励黄河乡村民积极报名。“生态管护员管护的是自家附近的草场,村民只需要在放牧的同时进行巡护巡查、清理垃圾、维护草原健康,每月就可以获得1800元的稳定收入。”现在,黄河乡共有879名牧民被赋予了“生态管护员”的新身份。
“生态管护员的队伍壮大了,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加羊多杰说,黄河乡村落之间距离远,工作落实难,管理这支队伍是一项“大工程”。因此,他按地区将管护员分成68个小组,通过组织召开村级会议、发群聊消息、使用对讲机等方式安排具体工作,并设定绩效评估和考核标准。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7211个。牧民群众成为了园内重要的基层管护力量,担负着巡护、监测等工作,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内涵不断拓展延伸。
生态管护员正在巡护(加羊多杰供图)
守护高原生灵 共筑和谐生态环境
“你看,在草原上散步觅食的那一群是藏野驴,路边这些洞穴是鼠兔的窝,在天边盘旋的是斑头雁……”走进生态巡护区域,加羊多杰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黄河乡境内的野生动物。在生态保护工作的第一线,以加羊多杰为首的生态管护员们共同守护着野生动物种群。
加羊多杰(左一)正在救助被困野狼(加羊多杰供图)
2019年11月,加羊多杰在和2名同事一起巡护时,远远看见结了冰的湖面上有一抹黑影。因为冰面断裂,一匹狼被困在了湖中心。回忆起这段经历,加羊多杰仍然很紧张,“当时的气温是零下十几度,我们可用的工具只有绳子,如果不能在天黑前完成救援,狼就会被冻死。”
时间紧迫,加羊多杰踩着冰面一步步向湖心靠近,试图用绳子套住狼实施救援。然而才走几步,冰面便塌陷了。因为在水中动作幅度受限,他在冰窟窿里待了近50分钟才将狼救出。“当时顾不上那么多,上岸后我才觉得冷、觉得后怕。”加羊多杰笑容朴实:“所幸狼的状态不错,我们就将它放生了。”
为黑颈鹤、大鵟等野外种群繁衍发展助力,也是生态巡护的重点之一。黑颈鹤是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因其喜欢在河湖上搭巢栖息繁衍,巢和蛋常有被淹没的风险,繁殖成功率较低。为使“鹤丁兴旺”,加羊多杰带领生态巡护员用青干草为鹤巢垫高约80厘米,并使用木材、铁丝加固。“新巢筑好后,黑颈鹤通常会观察5天,确保环境安全再‘入住’。所以我们将它的旧窝移进去,保留熟悉气味,2天后黑颈鹤就会搬进新家。
生态管护员正在为黑颈鹤搭巢(加羊多杰供图)
湖水冰冷刺骨,涉水搭建一个鹤巢要40多分钟,但效果显著。“我们生态管护站为黑颈鹤搭建了至少118处新家。去年统计的数据显示,黄河乡境内黑颈鹤的数量从121只增加到了293只,繁殖率也从20%提高到了90%左右。”加羊多杰骄傲地说。
为迁徙时翅膀受伤的黑颈鹤打针消炎、帮受到攻击的白唇鹿治伤、吓跑围攻藏野羚的狼群……在黄河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逐渐成为现实。
“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自然。”从事生态保护工作7年,巡护总里程达9万余公里,加羊多杰见证了黄河乡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他的生态理念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守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他为大自然献上的答卷。